探究中国红木家具上的“蝙蝠”文化
2021-08-22





受文学创作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提到蝙蝠,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吸血鬼和蝙蝠侠,而近两年由于疫情,使我们谈“蝠”色变。

但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蝙蝠代表了福气,是吉祥的象征,蝙蝠寓为“遍福”之意。与蝙蝠有关的吉祥图饰,也一改现实生活中蝙蝠外形丑陋、行动诡秘的形象,变得格外美观起来,成了接福纳祥的标志。


千百年来,蝠图饰在中国吉祥图饰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蝠图饰多种多样,蝙蝠形态各不相同,有形象化的蝙蝠,也有抽象化的蝙蝠,有的与图形相结合,有的则与文字相呼应。

于是,蝠图饰被挂上了“百搭”标签,古代的建筑物、装饰品、门窗、家具、丝绸、衣服鞋帽、瓷器、玉器、书画等等上面,都出现了很多蝙蝠图案。




探究蝠文化




中国的蝙蝠文化大约形成于两汉魏晋之际,虽然《山海经·北山经》中提到一种名为“寓”的鸟,说它“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后世注释者多认为指的是蝙蝠,但看其特征“其音如羊,可以御兵”,显然不是。


而两汉以后,蝙蝠的名称和读音已确定,《说文》称:“蝙蝠,服翼也。从虫,畐声。”《续博物志》、《孝经·援神契》等书对蝙蝠的生物特性也有所记载。


东汉时期,蝙蝠与神仙观念相关,民间有一种传说,称生活在钟乳洞里的蝙蝠因能喝到洞里的水得到长生,千年之后它们身体的颜色也发生变化,从原来的黑色变成通身雪白,成为“仙鼠”。


晋代道教葛洪在《抱朴子》中说:“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可见“千岁蝙蝠”的崇拜已经产生,这种传说直至清代还在民间流传。



说到“蝠”文化,就不能不提北京的恭王府,其可以说是将“蝠”的装饰性与古代建筑的结合展现到了极致,说它是“蝠”文化的集大成者,一点也不为过。据说,恭王府中建筑上共有9999只蝙蝠,加上康熙御笔的“福”字碑,正好一万个“福”字,因此恭王府又被称为“万福园”。


在恭王府的古建筑上,“蝠”与不同的传统图案相结合,代表了不同的吉祥寓意,比如在“磬”式窗上下配以蝙蝠及鲶鱼形成“福庆有余”,蝙蝠与卷云纹构成“福运绵绵”;以“石榴”窗配缠枝莲,取“多子多福”之意;在“桃”形窗上饰祥云、蝙蝠等,象征“福运绵绵,万福万寿”。


蝙蝠纹



中国传统的吉祥寓意图案,从秦汉以来常见于瓦当、铜镜与织锦中,其间虽不少见福、寿、康、宁等字样,但直至宋元尚未见以蝙蝠为吉祥物的现象,到明代才出现在民间,到了清代,官方所用的蝙蝠图形不断增多,甚至成为皇帝龙袍的底纹,与万字纹组合象征万寿的图形。


孟超然在《亦园亭全集·瓜棚避暑录》中提到:“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之织绣图画皆用之,与以福同音也。”作为福气的象征,古人常将蝙蝠纹用在丝绸锦缎、箱子等上面,在婚嫁、寿诞等喜庆场合,女子头上戴的绒花也用蝙蝠造型。蝙蝠的飞临叫“进福”,寓意是幸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一只蝙蝠飞在眼前,寓意“福在眼前”,蝙蝠和马组成的图案寓意“马上得福",红色的蝙蝠纹称作“洪福齐天”。



古人讲究“五福临门”,《尚书》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而 “五福临门”的图案就是由五只蝙蝠组成。


古人的门窗上也有蝙蝠图案,寓意为“招财纳福”,家里的门窗都有福气。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在《长庆集》十五《景中秋》诗中就有:“帘断萤火入,窗明蝙蝠飞。”的写照。



家具上的蝙蝠



在造型形式方面,不论是家具、建筑还是刺绣绘画上,古人对于蝙蝠的刻画不是停留在写实性的描绘上而是以艺术性的大胆创造为主。


匠人们从来不拘泥于原本的形态,通过浮雕、透雕、圆雕以及多种雕刻手法的结合,将蝙蝠纹的整个造型塑造的如龙似虎,虎头云耳,两翅斜飞,高低错落,将原本不美的蝙蝠变得祥云卷翅。



工匠在雕刻时,用汉字“象形”的手法概括省略蝙蝠的肢、趾,而夸张地表现蝙蝠翼(约占整个纹样的三分之二)与头部,同时在翼处增加波浪纹、云纹、花草纹等装饰性纹样。


而蝙蝠纹主要出现在椅类家具的搭脑、靠背板上,桌类的牙子、牙条上,柜类的门板上,所呈现的形态大体为两种造型:




倒挂式蝙蝠纹


蝙蝠的正立面以竖向中轴线为基线,划分左右所占面积几乎相等,呈中规中矩的左右对称构图,使整体纹样具有稳定性,体现一种均衡与稳定。


如果放置于开光或者绦环板、圈口这样的封闭式架构中,双翼张开的蝠纹,整体都存在于一个圆形的构架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内收的凝聚力。


这种弧线形或圆形刻画效果同时也体现了人们重视并追求“合”与“团圆”的思想,这与儒家“和”的思想相一致,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追求圆满的思想。




斜飞式蝙蝠纹


斜飞式样的蝙蝠,由于侧面展翅,蝙蝠的整个头部为半侧视造型,较具象,耳朵为竖直尖耳且呈近大远小的空间造型特色,眼睛呈圆形凸起,凝视侧前方。


同样运用了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关系,在正视图中呈出现空间立体感,而蝙蝠的鼻子形态与龙纹鼻子形态颇为相像。


而且由于未在主体,局部的蝙蝠纹作出了向上或向下展开双翼的姿态,翅膀张开处往往会延伸,正好与家具的整体相连。



但不论是哪一种蝙蝠纹,其轮廓刻画以曲线的形式居多,与家具横平竖直的构建之间,充满着明显的对立性。在以直线构成的矩形框架内,以虚线形式递进表现的曲线,更是既体现出追中和、等级观念的儒家思想,追求阴阳关系的道家思想以及追求圆满、趋吉的民俗文化观念。




明式与清式的蝙蝠构图



明式:取神


明式家具以简练朴素著称,纹样虽不繁,但只用“骨架”来形容则辜负了它的雕饰之美,我们可以借用明代文人画中“惜墨如金”、“疏可走马”与“泼墨如云”、“密不透风”来形容明式家具的纹样。



体现在蝙蝠纹上,明代的使用虽不如清代常见,但是比如在明宣德时期的已经有了具象明显的蝙蝠纹,但受到当时社会审美的倾向,除了在织绣品、瓷器上有较频繁使用外,家具上的蝙蝠身影不算太常见,且形象偏简练化,整体构图上也偏向多作为点缀来使用。

清式:赏形求意


蝙蝠纹在清代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但其运用更多的是组合式的。与“寿”搭配,组成“五福捧寿”、“福寿双全”、“福寿万代”等福寿纹。与“桃”搭配,则寓意“福寿双全”。与“卍”字及寿桃、回纹搭配,有“福寿无边,万世延福”的吉祥用意。


与祥云纹搭配,命名为云蝠纹,意为“洪福齐天”,要是加个“卍”字,组合起来就是“流云万福”之意。与如意或灵芝纹搭配,名曰“平安如意”;与玉磬组合,代表“福庆”;与玉铜钱组合,寓意“福在眼前”;此外还有“四面来福”、“纳福迎祥”、“福盖漫天”、“福如东海”、“世世有福”等雕纹,表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福文化。



而且相比于明代,清代对于造型的塑造,更是走向了两个更为明显的方向。一者对蝠纹进行了更为抽象的派生,只取大体之形,用平面俯视的角度,多采用重复渐变的波曲纹。一者则吸取了西洋的技法,将异形同构的蝠纹组合成整体,或者单独展现。


到了清晚期,蝙蝠纹的形象在西洋家具雕塑化的影响下,也更多的运用了立体圆雕的技法。


END




文字来源丨网络、明清家具研习社

图片来源丨鲁艺

整理编辑丨鲁艺